当聚光灯骤然亮起,明星的身影出现在商场中庭时,沸腾的人声浪几乎要掀翻天花板 —— 这早已不是新鲜事。从流量偶像的品牌活动到影视剧的路演宣传,商场与明星的绑定愈发紧密,而聪明的经营者早已看透:追星潮里藏着的,从来不止是粉丝的尖叫,更是一门 “借光” 的生意经。

流量变现:把明星效应变成 “到店理由”
明星的号召力,本质是 “注意力货币”。一场精心策划的明星活动,能让商场在短时间内成为全城焦点,而将这份注意力转化为消费力,是第一步。
某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曾邀请顶流偶像举办新专辑签售会,提前三天通过会员系统放出入场资格,要求 “消费满 2000 元可参与抽奖”。活动期间,商场客流同比激增 350%,餐饮区排号时长普遍超过 1 小时,就连平时冷清的家居区也因 “粉丝等待间隙闲逛” 实现销售额翻倍。更巧妙的是,商场将签售会入口设在三楼连廊,强制动线覆盖了美妆、运动品牌区,不少粉丝为 “打发等待时间” 顺手消费,单日单柜最高创下往常一周的业绩。
明星的 “带货力” 还能精准触达圈层。邀请母婴类明星辣妈参加亲子活动,童装区销量往往应声上涨;电竞选手的线下见面会,能带动周边潮玩店销售额翻番。关键在于让明星标签与商场定位匹配 —— 年轻客群为主的商场主打偶像爱豆,家庭客群集中的商场则偏爱国民度高的实力派,用 “明星画像” 锚定 “消费画像”。
长效运营:让粉丝变成 “回头客”
短暂的追星潮退去后,如何留住因明星而来的人?答案藏在 “粉丝经济” 的长尾里。
有商场为明星活动推出 “粉丝专属礼包”:凭活动门票可兑换餐饮代金券、美妆小样,参与活动的粉丝自动升级为商场 VIP,享受后续三个月的 “粉丝特权”(如指定店铺 9 折、免费停车等)。数据显示,这类粉丝的二次到店率比普通客流高出 40%,他们或许不会为了明星再来,但会因为 “划算” 和 “熟悉” 成为常客。
更进阶的玩法是 “造场景”。某商场在明星活动后,将活动场地改造成 “明星同款打卡点”:保留签名墙、还原舞台布景,甚至推出 “明星走过的路线导览图”。粉丝们带着手机来拍照,顺便完成下午茶、购物的消费闭环。有粉丝为了集齐 “偶像同款场景九宫格”,在一个月内打卡五次,带动了周边商铺的持续营收。
借势破圈:从 “追明星” 到 “造 IP”
真正高明的商场,早已不满足于 “借明星的光”,而是借追星潮为自己 “造 IP”。
杭州某商场连续三年举办 “明星公益跑”,邀请不同领域的明星参与,粉丝通过捐赠旧衣、图书获得与明星共同跑步的资格。活动不仅收获了公益口碑,更形成了 “有爱、年轻、活力” 的品牌标签。如今即便没有明星到场,“公益跑” 也成了商场的年度 IP 活动,老顾客会主动呼朋唤友参与,新顾客则因 “有温度” 的形象被吸引。
还有商场将明星活动与会员体系深度绑定:粉丝在活动中积累的积分可兑换明星周边,也可抵扣下次消费;参与明星相关的社群互动(如 “晒出你和商场的故事”),能解锁专属福利。久而久之,粉丝对明星的关注会慢慢迁移到商场本身,从 “为了见明星来商场” 变成 “因为喜欢商场,所以关注它的一切活动”。
边界感:热闹之外的 “安全线”
当然,追星生意也需拿捏分寸。过度依赖明星可能陷入 “流量陷阱”—— 某商场因频繁举办粉丝活动,导致非粉丝客群觉得 “拥挤、吵闹” 而流失,不得不调整策略,将明星活动频次控制在每月 1-2 次,同时推出针对家庭客群的 “静音专场”。
此外,合规与安全是底线。从粉丝限流、动线规划到应急方案,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风险。有商场曾因未预估到粉丝规模,导致活动现场混乱,不仅登上负面新闻,更影响了后续招商。
说到底,商场追的从来不是明星本身,而是明星背后的 “人、注意力与信任”。用明星的光芒照亮生意,却不被光芒灼伤,在流量与长效之间找到平衡,才是这门生意的真谛 —— 毕竟,粉丝会为明星尖叫,但最终为谁买单,决定权永远在自己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