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AIGC 抗战微短剧《坐标》圆满收官,这部别具一格的作品以 “无真人出镜、无实景拍摄、无动捕技术” 的全 AI 创作模式,在影视领域掀起波澜,开播后便斩获 CSM 全国网单集最高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第一的佳绩,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。
《坐标》将故事背景设定在 1942 年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反 “五一大扫荡” 时期,通过 “军事测绘” 这一独特视角,巧妙运用双线叙事结构展开剧情。历史线中,八路军指导员周秀兰化身智慧与勇气的化身,在被日军囚禁的艰难处境下,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谋略,绘制假地图诱敌深入。她以铅笔为武器,狠狠刺向日军军官双眼,展现出 “以笔为枪” 的英勇无畏,最终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,其视死如归的气节令人动容。而在现代线中,地图残片的发现成为开启尘封历史的钥匙,军事博物馆运用先进技术修复地图,一步步揭开那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真相,故事延伸至军事测绘课堂,年轻学员们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,领悟测绘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,实现了跨越 80 年的精神传承。
在制作上,《坐标》充分展现了 AI 技术的强大魅力。为了还原盘山伏击战场面,制作团队严谨细致,小到炮弹轨迹、硝烟扩散速度,都严格参照历史战术记载和当时的气象数据,力求每个细节都符合历史真实。在人物塑造方面,AI 通过深度学习海量人类表情数据,精准捕捉角色的细微变化,让虚拟人物的表情和神态栩栩如生,成功跨越了从 “形似” 到 “神似” 的鸿沟,使观众能够与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作为纯 AIGC 微短剧,《坐标》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它的标准化技术流程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,让复杂的历史场景得以高效、逼真地呈现,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。同时,它打破了微短剧题材局限于都市、言情等类型的局面,勇敢地涉足主旋律文艺作品领域,探索出一条主旋律作品传播的年轻化路径,让更多年轻观众能够了解和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。
《坐标》的收官并非终点,而是一个新的起点。它让我们看到了 AI 技术与影视创作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,激励着更多创作者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,用新颖的形式讲述更多动人心弦的故事。